乐发网投平台代理

- 编辑 :
乐发网投平台
时间 : 2023-10-23 浏览量 : 508 【人才强国新征程】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地理所团队:
用智慧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许天舒
肥沃的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这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黑土地的肥沃,但在长年的深度开发和重点利用中,黑土地也免不了变薄、变瘦、变硬。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主动“揭榜挂帅”,集结院内27家研究所和院外71家单位,筹划“黑土粮仓”先导专项重大科技任务,与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一区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构建了区域适宜性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在这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担任先锋军。作为专项负责人和前线总指挥,东北地理所所长姜明带领一支支科研攻关团队将热爱与信念“种”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
1.在盐碱地上奋勇拼搏
“大风卷起层层黄沙,沙粒击打着脸颊,又随着呼吸进入鼻喉,一不小心就会钻入眼睛。”东北地理所研究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负责人黄迎新,回想起多年前筹建大安(吉林西部)示范区长岭站时感叹,“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盐分重、碱化度高,农作物很难生长。”
“长岭可不仅仅是刮大风!因为草木难生,夏天,蚊虫围着人转;因为地广人稀,冬天,挡不住的寒风吹得人骨头都发凉。”团队成员李强说,面对这么艰苦的条件,队员们却越战越勇,平均每年在长岭站工作约80天,最多的一年达130天。他们不仅令长岭站焕然一新,还不断优化着与良田、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农业种植大安模式,在盐碱地治理方面取得了突破。
“风雨兼程是野外工作的家常便饭。”李强说,“土壤呼吸监测实验是收集数据的重要途径,监测期为每两小时1次、连续监测24小时。有一次,团队在野外顶着烈日检测了一整天,结果晚上突然下起暴雨,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大家坚持在暴雨中完成了最后两小时的监测。”
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当年,团队探索出“埋秸秆造旱田”盐碱地治理新模式。黄迎新介绍:“通过实施秸秆改良盐碱地技术,原来没办法种植玉米的重度盐碱地可实现亩产玉米约300公斤,是当地平均产量的74%~94%。”
2023年春天,团队又对该技术进行了调整升级。秋天,丰收的喜讯传来。经过测产,位于吉林省长岭县的45亩试验田,借助“埋秸秆造旱田”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在改良成本从两万元每公顷降低到7200元每公顷的前提下,亩产达到了341.77公斤。
令黄迎新和团队成员欣慰的是,随着试验田喜获丰收,当地群众渐渐明白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不仅主动询问试验田的相关研究,还帮忙看守试验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愿,大家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黄迎新说。
2.精心为黑土地做“体检”
在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焕军心里,2023年4月26日到5月5日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东北地理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16家单位以及“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其他团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农场开展了一场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共组织卫星15颗,过境达120次,使用航空遥感飞机搭载多种高精尖设备在天空进行观测,还组织地面近百人的大部队一同实施黑土地天空地立体监测。”刘焕军说,多频次的全面“体检”提高了黑土地耕地产能与质量监测能力,构建出黑土地耕地档案,建立了黑土地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黑土地”和农场黑土地资源“一张图”。
“队员们每天早上5点就要前往试验田,赶上洪涝就得穿着靴子蹚过及膝的水,水灌进靴筒,就像腿上绑了沙袋走在沼泽地里一样。每个人还要提着两个设备采样,腾不出手扒开玉米叶子,大家就用头顶出了一条路,脸上免不了被叶子划伤。晚上回寝室,刷掉靴子里的泥,就得晚上12点多了。第二天早上5点,又要开始新一天的采样。”团队成员王轶昂说。
如今,团队已经完成了友谊农场近200个样方的地面调查工作,为摸清测区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家底,诊断黑土地土壤与耕地质量及退化状况获取了科学数据。
依托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打下的良好基础,2021年11月,刘焕军负责的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正式立项,项目将首次得出黑土地耕地质量的天空地完整监测数据,为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耕地“保驾护航”。
3.坚守一线发挥巾帼力量
眼镜后面是一双带笑的眼睛,说起话来温和而亲切。谁能想到,这位知性而温婉的女士,不仅自己做科研,还带着一群女性科技工作者顶着严寒和酷暑,在黑土地上奉献着青春。
“我们团队从2001年开始,就从事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建立了东北黑土区第一个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东北地理所研究员梁爱珍介绍,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打响,她又作为“薄层退化黑土保育与粮食产能提升长春示范区”负责人,带领巾帼队伍继续把论文书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
团队成员黄丹丹说:“我常常在早上醒来时,看到梁爱珍老师凌晨三四点发来的消息。这么多年,我对梁老师的印象就没有变过,她仿佛就是为科研而生的,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科研的事情。”
因为设备需要人工输入参数、完成设置,所以每一次野外测量,团队成员都全程坚守。“夏天,蚊虫一层层地围在身边。更令人害怕的是夜里有野生动物的影子闪过,看不清是什么,也不敢看。”黄丹丹说,“这都还好,最难的还是冬天。”
冬日里的吉林,黑土地已然结冻。拎着设备和大量的备用电池,梁爱珍带着团队成员,在空旷的雪地里穿行。“最冷的一次,接近零下30摄氏度。我们虽然穿着两件羽绒服和厚厚的雪地靴,贴着暖宝宝,但还是感觉寒风钻进毛孔里,冰冷刺骨。”黄丹丹回忆。
“尽管我们团队有75%的成员是女生,但每一次实地测量,她们都和男生一样坚持到底,只为了拿到更准确、更完整的实验数据。”梁爱珍骄傲地说。
而团队的成绩也值得骄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万亩示范区逐渐落地,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事业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团队多年的努力下,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1%~0.5%、土壤入渗速率提升44%~69%,粮食平均增产10%,成本节约10%~20%;团队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吉林省农业主推技术。
“接下来,东北地理所将继续开展集中攻关,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更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借助‘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大幅推进吉林2035年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进程,推动我国粮食产能和农业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姜明说。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11月30日至12月3日,俄罗斯芭蕾之光再度闪耀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的舞台。享誉世界的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重磅回归。改编自托尔斯泰小说、充满情感张力的《安娜·卡列尼娜》,极富戏剧性的《叶普盖尼·奥涅金》,再度为观众展现艾夫曼心理芭蕾的非凡魅力。
世界顶级艾夫曼芭蕾舞团《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天桥剧场供图
艾夫曼芭蕾舞团秉承着鲍里斯·艾夫曼大师的艺术理念,自创始之初,其艺术创作更新了俄罗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极限。舞团将俄罗斯芭蕾流派严谨规范、技巧高超、善于抒情的底蕴,与二十世纪舞台艺术与电影表现手法融合,其独特风格震惊了世界,代表着俄罗斯当代芭蕾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俄罗斯芭蕾的新名片”。
世界顶级艾夫曼芭蕾舞团《叶甫盖尼·奥涅金》剧照。 天桥剧场供图
首次亮相北京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古典文学巨作的当代诠释。艾夫曼将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将文学巨匠普希金创作的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以芭蕾舞剧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普希金笔下的英雄们被描绘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都市男女,他们所在发生社会环境巨变的世纪之交。在音乐上的使用上,艾夫曼同时将柴可夫斯基的古典作品与斯特柯夫斯基的摇滚乐融入背景音乐中,这其中亦饱含了他的创作初衷。
世界顶级艾夫曼芭蕾舞团《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天桥剧场供图
《安娜·卡列尼娜》则用舞蹈语言勾勒出一个女人的重生。艾夫曼认为,他的芭蕾剧不是在讲述过去,而是在述说现在:剧中的情感超越时空并与现实相呼应,即使是现代观众也能够被其唤起共鸣。剧团舞者高超的舞技与艾夫曼惊为天人的编舞向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托尔斯泰小说的精神所在。
除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之外,第六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汇聚了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德国国家青年芭蕾舞团等中外名团的艺术家们,在天桥剧场成立70年之时,在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10周年之际,他们汇聚一堂,同台竞技、演绎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经典力作。
天桥剧场成立70周年。 天桥剧场供图
1953年12月,天桥剧场建成于北京城南天桥这片劳动人民聚居区与民俗文化的汇集区。七十年如歌岁月中,天桥剧场已成为了高雅艺术传播的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观众领略了梅兰芳、乌兰诺娃、帕瓦罗蒂、小泽征尔、皮娜·鲍什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情怀和风采,也欣赏到了《红色娘子军》《沂蒙》《大红灯笼高高挂》《敦煌》《世纪》《红楼梦》等中国式芭蕾艺术的开拓与创新。
同时,2013年首创的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和演出团体在这里切磋技艺,让中国芭蕾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少年芭蕾爱好者在爱莲国际青少年芭蕾舞比赛的平台上相互学习交流——该赛事首创于2022年,在传承和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情怀和精神同时,助力了中国芭蕾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完)
- 全国单体规模最大!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成功并网 2023-10-22
- 孩子病情为什么老反复?儿科医生这3个提醒一定要记住 2023-06-05
- 【COP28知多少】什么是COP? 2023-07-22
- 非洲留学生茉莉:希望把学到的中国舞蹈带回国 2023-03-15
- 上海:民众在外滩源暖冬嘉年华市集感受夜生活 2023-09-27
- 2023深圳马拉松开跑 2023-07-29
- 上海往返尼泊尔的首条国际直飞航线开通 2023-08-26
- 全球@中国|跨国公司高管热议链博会:展现开放决心 链接全球机遇 2023-01-26
- 长沙举办复古集体婚礼 29对新人行“大汉婚典” 2023-01-24
- 中银人民币业务研讨会在约堡举行 2023-09-08